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8日電(李玉 于俊)“第三屆長三角城市有機更新論壇”日前在滬舉行,行業大咖、專家學者圍繞“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深受互聯網等科技產物影響的一代人)大背景下城市如何布局”主題,各抒己見、交流分享。

據主辦方介紹,論壇由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員會、中國設計新經濟研究中心CCDR、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聯合策劃發起,得到了復旦地產金融同學會、上海財經大學創投校友會、中歐校友餐飲生態協會、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上海城市商業更新改造專業委員會、戴德梁行等團體、機構的鼎力支持。
論壇期間,1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國家政策、投融資與開發模式、商業運營創新模式的頂層設計,到項目策劃、規劃、設計、運營、智能化、城市藝術等方面的實踐經驗,拋出了諸多觀點與話題,蘊含豐富內容的PPT和制作精良的短視頻,讓參會嘉賓在觀點碰撞中獲得諸多啟發。

論壇主發起人、中國設計新經濟研究中心CCDR執行主任李亦軍認為,城市更新不僅是物質更新,更重要的是城市產業、民眾生活方式和城市功能的更新。
在論壇主持人、高和資本董事總經理方光看來,城市更新既是城市的縮影,也是國家和時代的縮影,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路。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易介中提出了Z世代背景下的諸多思考:Z世代的孩子已成年,疫情背景下互聯網使用年齡普遍提升了15歲,“圓領經濟”時代來臨,城市更新如何滿足這些正在產生的、層出不窮的新需求?未來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競爭,已不是簡單的靠經濟、貿易、科技,而是比拼誰更會說故事,誰打誰都沒有用,打動人心才有用。城市更新,需要的是“換腦”,換思維模式,用“新腦袋”解決新需求和新問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科研項目《當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與對策》課題組副組長高志云多年從事養老課題研究,他提出城市更新要考慮現在的2.5億、未來的5億老人,呼吁資本、技術、人才都參與養老產業鏈,為22萬個老舊小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在長三角落地康養小區的改造標桿項目,形成居家養老的范本解決方案。

針對中國城市更新平均5年的周期,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市場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執行所長陳晟教授提出了在資金、項目類型、企業、政策體系方面的“四個跨界”,首創提出“七圖疊加”的城市更新理論和操作方法。即指在完成繪制一座城市的土地現狀圖、城市總規圖、產業規劃和產業鏈帶動圖、權利人屬性圖、未來前景圖、企業資源稟賦圖、政策路徑實現圖等7張圖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技術有機整合全部信息,并對土地、產業、企業、規劃政策等資源實現自動匹配,幫助城市更新項目加速啟動,縮短周期。
上海李和杜筑作室內設計公司創始人、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特邀設計師李楠介紹了對上海音樂廳的重新修繕和擴建工作,本著以人為本的更新理念,將這座90年高齡的建筑更新成為一個兼具音樂演出、藝術展覽、咖啡休閑、音樂市集等復合業態的目的地式表演藝術中心,讓一度高冷的音樂廳變得溫暖親民。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整體規劃設計參與者蘇運升教授,分享的《智能更新打造品牌網紅街》點燃了全場嗨點。蘇教授試圖將政策、大數據統計、宏觀、微觀和科技連在一起。比如今年疫情期間,同濟大學通過火眼實驗室做了一系列快速能夠檢測生物負壓實驗室,能夠快速在世界各地布局,幫助遏制疫情擴散。集中體現智能更新的是今年同濟大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赤峰路更新,基于大數據分析,把高新技術變成空間產品,智能更新體,把空間產品選址落到城市更新中。希望將赤峰路模式打造成智能時代城市有機更新的范本。

論壇的分享內容還包括:戴德梁行董事李鵬飛的“城市更新創新模式和項目實踐”、藍道未來城市研究中心創始人馮凡“重慶特鋼廠更新改造城市設計”、柏仁國際聯合設計創始人杜柏均以將余杭舊廠房改造為博物館的方式來傳承當地悠久的良渚文化、海撈兄弟品牌創始人張!皬牟惋嫷貥、美食地標、餐飲地產角度進行的城市更新和小鎮實踐”、運河驛站發起人張弘“以大運河文化為沿線城鎮更新賦能”、上海合旅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季正嶸提出“互融時代的城市記憶與街區重塑”等。
上海城市商業更新改造委員會秘書長張思柱、奇點智庫商業地產委員會秘書長郭啟明、全國醫養康旅投資運營聯合體閆宗成、FOR天物空間總經理郭建安、芯麟獸科技聯合創始人范曉島等金融、地產界頭部企業代表發言、參與討論。(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