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6日電 (許婧)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6日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總負責人田國強教授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的宗旨、特點和基本結論作了介紹。他表示,項目由近30位獲得國內外頂尖大學博士的高水平專職研究人員組成,近200頁的報告圍繞消費、投資、價格等13個板塊,運用了翔實的模型和公式及數據,包括國際前沿的楔值法等,建立多部門大型量化準結構性宏觀模型(IAR-CMM),將短期政策變量和中長期改革參數放進模型,有力支撐報告的科學性、嚴謹性、系統性、現實性。
田國強教授指出,中國經濟在2020年初出現斷崖式下滑,但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回暖,投資增速穩步回升,進出口增速持續攀升,貿易順差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內寬幅雙向波動,預計全年GDP增速2.1%,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并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任務,這來之不易,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但是,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報告將“嚴密防范各種風險挑戰”擺到重要位置,既要找到內外部風險源,也要找到貨幣、財政、宏觀審慎和產業政策等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在當下空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世界變局下,從大的格局、長遠視角及國際視野,對中國宏觀經濟進行整體把脈,分析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面臨的難點,提出要以深化改革開放暢通中國國民經濟循環。
田國強教授強調,中長期的視角來看,中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主要面臨供給側、需求側和國際循環三方面的挑戰。
課題組首席專家黃曉東教授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進行了詳細解讀,探討風險評估、政策模擬及其治理。他介紹了報告及課題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如短中長期分析的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結合;既借鑒國際一般經驗,也針對中國具體國情有的放矢;既考慮到轉型過程中制度性,結構性因素的制約,以及它們在改革向縱深推進過程中的演變,也關注到趨勢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互疊加和相互作用等,在基于量化準結構性模型的運算檢驗的同時,結合嚴謹的邏輯判斷。
黃曉東教授提出,分析與預測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要明確哪些變量對中國經濟來講是外生的,哪些是內生的,明確家庭、企業,以及金融系統的一般變量與政策變量之間的關系,同時考量中國與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世界上其它國家經濟變量之間的交互關系。
考慮到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能力下降、需求側改革、資本市場有序化等因素,課題組作出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能力下降、需求側改革、資本市場有序化、地方政府債務攀升、企業杠桿率過高、全球疫情發展、中美摩擦加劇、國內外總體環境的不確定性等8種情景分析,并就各種假設情景探討了政策力度的選擇。
當天,伍戈、趙則永、曹國琪、張秋等嘉賓分別對報告進行了精彩點評,并對課題組進一步完善有關研究提出了建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盛松成,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伍戈分別圍繞《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經濟修復的后勁》主題作主旨演講。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