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12月29日電 (記者 繆璐)上海港1973年開始接待臺灣漁民進港避風;臺商參與滬上志愿獻血隊伍被譽為“獻血狀元”;臺灣慈濟骨髓庫1999年開始為上;颊呔栀浌撬,至今已達345例;臺灣遭受“八八風災”,上海專門舉辦賑災晚會;新冠肺炎疫情,上海80多家臺企向湖北武漢等地捐款捐物近8000萬元人民幣……滬臺交流30多年中,彰顯同胞情誼的故事層出不窮。
這一幕幕故事都在29日開幕的“陽光總在風雨后——滬臺交流回眸”展上一一講述。本次展覽分為兩個展區,面積達800平方米。

“陽光總在風雨后——滬臺交流回眸”展舉行 湯彥俊 攝
本次展覽精選了660幅圖片,12部累計240分鐘視頻和120件實物,以豐富翔實的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30多年來上海對臺工作的總體面貌和豐碩成果。展覽內容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大政方針、開啟交流、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人員往來、實現“三通”、樂業安居。
上海是聞名遐邇的工商業城市,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與臺灣各界也有深厚的淵源關系。兩岸開啟往來之后,探親潮、旅游潮、投資潮一波波接踵而來,上海成為兩岸交流的重鎮。
因此,許多兩岸交流中的“第一”也應運而生:1988年9月9日,66名臺灣老兵乘坐的探親船“昌瑞輪”抵達上海港,這是兩岸隔絕近40年后第一艘來自臺灣的客輪。1988年11月25日,上海銅廠職工許松林赴臺奔喪,成為大陸居民赴臺第一人。2003年1月26日上午8點52分,臺灣中華航空公司CI-585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這是經歷54年后第一架臺灣飛來的民航班機……正是這些一次次的新紀錄,推動著兩岸關系一步步向前發展。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表示,上海在兩岸關系發展全局中有重要地位與作用,上海是兩岸人員往來的先行地、上海是兩岸人文交流的示范地、上海是兩岸經貿合作的聚集地、上海是兩岸城市交流的指標地、上海是兩岸對話協商的見證地。
在經貿合作展板里,前來參觀的臺商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興奮不已。他們說,當年是唱著“愛拼才會贏”來闖蕩上海,投資獲得成功,自己打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依賴上海在改革開放中投資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的進步。
2011年12月,上海出臺了15條涉臺措施;2015年上海發布了《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2018年,上海率先發布了55條惠臺措施。這些政策有力地保護了臺商的利益,也堅定了臺商繼續在上海投資發展的信心。

“陽光總在風雨后——滬臺交流回眸”展舉行 湯彥俊 攝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文輝表示,這次展覽中的每一張圖片,每一段影像,每一件物品,都引申出一個一個動人的故事,這都是滬臺交流的成果,此次舉辦這次展覽,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截至2020年6月,上海累計臺資企業達14644家,合同利用臺資428.89億美元。72家總部經濟和研發中心在上海落戶。臺商的投資涵蓋了生產加工、科技產業、金融、食品、餐飲服務等各種領域,推動滬臺經貿合作上了新臺階。
黃文濤說:“今天,我們回顧滬臺關系發展的歷程,銘記許多前輩、各界人士為滬臺交流作出的重要貢獻,就是要從歷史中總結經驗,獲得啟示,進一步堅定信心,凝聚兩岸同胞勇于開拓、克難前行的精神力量,攜手開創滬臺交流和兩岸關系的美好明天。歷史昭示未來,盡管當前臺海形勢復雜嚴峻,但烏云終究遮不住太陽,正如這次展覽標示的主題:陽光總在風雨后。我們對滬臺交流合作和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