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讀博士開始算,40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孫建鋒與激光通信已經打了16年的交道。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王俊,是一個對基礎研究懷抱熱情的人!盎A研究很核心的任務就是拓展人類對自然界認知的邊界!,他這樣說。
鄭穎輝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員。在她的身體里,裝著一名科學家的認真嚴謹,也裝著一位活潑開朗女性的大大咧咧。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年近40的狄增峰既是科學家,又是管理者。他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科研部部長,同時也是該所的半導體材料科研人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簡稱上海微系統所)原名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的工學研究機構之一。在九十年的發展進程中,上海微系統所始終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調整科研布局,發揮了對國民經濟建設的骨干引領作用。
張偉才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的黨委書記兼副站長。40歲的他一路從大草原走來,從技術人員到“科學管家”,他說他是這個時代的幸運者。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簡稱東海站),始建于1960年,隸屬于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主要從事水聲導航技術、水聲定位技術、水聲探測技術、超聲應用技術、數字通訊及信息處理技術和醫療聲學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和開發。
吳成鐵從事的領域叫“3D打印生物活性材料”,拆開來看,便包括:“3D打印”“生物”“材料”。他的科研路也是沿著這三個方向逐一行進,而后交叉匯聚的。吳成鐵大學本科學的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碩士階段開始研究生物芯片。碩士畢業后,他就到如今工作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一步深造,攻讀生物材料的博士。在這里,吳成鐵將生物與材料結合。
年近40歲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人工晶體研究中心主任蘇良碧,進入新材料領域已有16年,他具體研究的是激光晶體。10多年前,蘇良碧和同事一起研制的新材料,出口后用于德國、奧地利的激光裝置;現在,他帶領團隊,為中國正在崛起的國之重器“量身定制”新材料!耙郧,業界專家評價我們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國內研制的新材料,在國外用;而今隨著中國大科學裝置的興起,我們是‘墻內開花可以墻內香’!碧K良碧說。
40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王小坤回老家時,每當有人問他在上海做什么,他都這么回答:“你看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上的風云氣象衛星云圖,那就是我們單位做的!
40歲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友利,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科研的原動力是什么?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簡稱:植生生態所)瞄準植物、微生物和昆蟲的重要生理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學前沿,面向我國可持續農業、生態環境、生物能源及生物制造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原創性、系統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2018年,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在這里創建。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個“澠池之會”的典故,講述了藺相如機智保護趙惠文王的故事。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程,就出生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一個農村,F實中,澠池是王鵬程最初萌生“研究植物抗旱節水”想法的家鄉,而他的責任在于保護“植物”。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戰略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污染日益突出,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中國化學工作者重視的問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簡稱:上海有機所)研究員黃正是個擅長變“廢”為寶的人,他利用高效的催化體系,把簡單易得的烷烴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聚烯烴廢塑料,轉化成柴油、表面活性劑等高價值化學品。
“路遙知馬力,科學家最寶貴的動力就是興趣”,40歲的上海有機所青年科學家董佳家說。他有一個!皩煛薄Z貝爾化學獎得主夏普萊斯教授(Karl Barry Sharpless)。在董佳家的眼里,導師便是一個以興趣為生的人。董佳家在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夏普萊斯教授實驗室呆了6年,2015年回到中國。在董佳家現在的辦公室里,還貼著一張導師曾贈予他的剪報——一張“六角恐龍”的報道。
在陳以昀課題組的實驗室里,不僅有化學設備、生物元素,還有很多不同顏色的燈。他有一個很酷的想法,未來有一天,用這些不同顏色的燈,來控制不同的生物功能。
兜兜轉轉15年,于海軍終于還是與藥學結緣了。于海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1978年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質譜技術服務部負責人周虎,原是個計算機愛好者,卻在“機緣巧合”下做了生物學研究。
“我只有努力這一條,沒有別的優勢!秉S敏說。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研究的是分子靶向抗腫瘤新藥研發和腫瘤治療學。
年近40歲的王嵐峰,并不是一個學霸,卻是一個足夠努力的人。他有一句座右銘:你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必須是最努力的。
“病毒像個小偷”,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龍鋼說。病毒,在常人看來,唯恐避之不及。在他這,則是相伴19載的研究對象。
“你可以做圓的、方的、尖的、橢圓的,甚至兩個車輪形狀的……”,40歲的衛星設計“夢想家”劉勇說。
007年,官輪輝從日本回國的時候,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剛起步,新能源電池材料研究正興起。這幾年,行業迅猛發展。
對40歲的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健而言,化學是門奇妙的學科,而他用它來探索能源環境難題。
當今,萬物愈發智能,包括材料。40歲的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濤,研究的便是智能高分子材料。
40歲的張馳,是一個與未來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共舞”的人,他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精密運動與先進機器人技術團隊的負責人。